淺談求職中的適度原則
請用微信掃一掃
案例:
案例1:葛女士是一位精英白領,在接待中向我展示了各種證書,從學歷到職稱,從金融、培訓到健康養生。事業有成的她生活中也是自信滿滿。目前丈夫創業,兒子出國,47歲的她突然想把工作壓力降下來,在職業生涯末期不用日夜加班,多一些時間享受生活。離職后原想憑著自己的實力和努力,降尊紆貴找份文職工作不難。但事與愿違,數次面試都沒談攏,甚至有單位直言“您這么高端的人才我們不敢請”。
案例2:小陳是位應屆生,為圖省事,她做了一份“萬金油”的簡歷??赏读怂膫€月,面試通知只收到三次,而這三份工作都不是理想的職位。她不禁感嘆,找工作怎么這么難呢?
專家建議:
在閱讀葛女士和小陳的簡歷后,我發現兩者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各項優點。聽上去,這似乎很合理,也很正常。求職嘛,不就是展現自己的優點嗎?非也。所謂物極必反。任何事情,都有一個適度原則,缺之不足,過猶不及。先以葛女士為例,她的工作經歷和各項證書一寫,讓人感覺太優秀了,而她應聘的卻是一些層次較低的工作。正常人的第一反應絕對不是欣然接受,而是會問 “你為什么不選擇更好的工作呢”?任她百般辯解,別人也難以全信:一個月薪原本好幾萬的人能突然接受數千元的工作?除了穩定性,企業還有一層顧慮。試想葛女士曾經的職位比未來的上司更高,能力更強,家境更好,品味也更高。那讓未來的上司如何駕馭這位下屬?再來看小陳。證書有一堆:普通話二級、運動員二級、計算機一級、公共英語A級,大學英語四級、初級口譯、電子商務、網絡管理員、教師資格證、營養師、電工證等等。榮譽也不少:校運會單項第二、優秀宿管員、校技能比賽三等獎等等。實習經歷除了單位安排以外,在某雞排店和營銷公司做過一個月兼職。雖然這些內容對應屆生而言也算不錯,但要應聘IT專員,大都卻顯得毫無關系。偏偏崗位要求的“具有國家計算機二級證書或相當水平”,他卻只有一級證書,尚有差距。且單位要求“善于溝通和協調”,她簡歷中的“愛好”一欄寫的卻是顯示其偏向獨處的“音樂和閱讀”。除此以外,小陳的“萬金油”簡歷看似漂亮,實則缺乏明確的求職方向,讓人不知道她究竟想往哪個方向發展?
其實企業招聘,只是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。無論簡歷或是面試,任何與應聘崗位無關的我們都可稱之為“噪音”,“噪音”一多,求職效率立減。那如何把握這個“適度”原則呢?說穿了毫不復雜,只需圍繞崗位要求闡述競聘優勢即可。再以這2人為例。葛女士只需在簡歷和面試中稍斂鋒芒,將過去工作職位、業績、收入以及部分證書等一筆帶過甚至略去,只表現出適合應聘職位的一些特質即可。而小陳則首先要看清楚招聘崗位的具體要求,對“硬件不符”的崗位不要盲目應聘;其次要修改簡歷,根據不同的求職方向、職位要求調整競聘優勢,使求職策略更具針對性;最后要調整心態,莫“病急亂投醫”,無論“高攀”還是“低就”,不合適的工作應聘了難得善終,只能是浪費感情。